制造型企业的工时测量与改善方法
发布日期:2015-03-06浏览:5421
-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对象中高层管理者、设备工程师及部分IE爱好者学员收获1、掌握全局观与局部观下的效率评估方式,了解全局观下的有效产出观念。
 2、学习系统思考方式下的局部改善方式,了解工时的定义和收益。
 3、学习如何区分增值和非增值的工作及活动,以增值的方法优化流程,提高效率
 4、学习掌握如何进行动作的分解与优化
 5、学习掌握标准动作的时间测算方式与标准工时的制定方式课程时长12 H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引言:全局观下的效率评估
 1、什么是效率?
 1.1、传统效率衡量的误区。
 1.2、全局观下的有效产出评估方式。
 第二部分标准工时的定义与作用
 1、标准工时的定义及分类
 1.1、标准工时制定的基本条件
 1.2、标准工时分类:人机工时
 2、标准工时的作用
 2.1、成本管理:计件制条件下的工时核算
 2.2、工厂生产管理
 2.2.1、生产计划
 2.2.2、产能管理(设备管理)
 2.2.3、效率管理(员工绩效考核)
 2.3、工艺流程管理(工艺技术部)
 2.3.1、生产线平衡
 2.3.2、作业方法改进
 2.4、人员培训:标准作业程序(SOP)
 案例:“一点课”方式的培训教材
 第三部分动作分析:确立标准化的动作作业程序
 1、IE的创立来源
 2、动作及动作分析方法
 2.1、动作的定义
 2.2、动作分析的目标
 2.3、动作分析的种类
 3、动作改善的目标和顺序
 4、基本动作分析法与作业改善
 5、动作改善案例
 6、标准作业化流程(SOP)
 第四部分时间分析
 1、时间分析的目的与用途
 2、时间分析的开始
 3、现场时间分析
 4、使用秒表法的时间分析方法
 4.1、观察工具的准备与使用
 4.2、时间观察的顺序
 4.3、反复性作业时间分析顺序
 4.4、非反复性作业时间分析顺序
 第五部分标准工时的设定
 1、标准工时的构成
 1.1、主作业时间:目标作业(主体作业)、辅助作业
 1.2、准备作业时间
 1.3、富余时间
 1.3、1.人为富余
 1.3、2.其它富余
 2.标准工时的制定步骤与注意事项
 2.1、1.标准工时制定的八步骤
 2.1、2.测量标准工时的要点
 3、标准时间和评估值
 4、设定标准时间的顺序
 5、标准时间和宽裕时间
 6、案例标准工时的实用案例分析
 
                
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


 
	                
	                    
	            




 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
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
					 
				 
				